新闻中心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坚持一万个小时,收获是什么?
坚持一万个小时,收获是什么?
来源:http://www.whkrx.cn/ 作者:武汉科锐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为学之道,莫先于穷理;穷理之要,必在于读书;读书之法,莫贵于循序而致精。
从学习到实践,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离开了学习,实践就是盲目的,离开了实践,学习也不过是空中楼阁。
历史上,凡是有所成就的政治家、企业家、都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。毛泽东在早年求学过程中,就不拘常态,自己步行千里,漫游湖南多个城市,加深了对社会的深刻认识。马克思在不断参与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,博览群书,把共产主义的理论研究做到了前无古人的境地。
德鲁克作为世界管理学上首屈一指的大师,也是从企业基层调研出发,用一生的经验提炼出了经典的管理理论。这个世界上,没有人是天才,天才不过是后天学习与实践的产物。
在实践中学习,靠学习引领实践,这是一个漫长的、循序渐进的过程,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。这一过程,可能要坚持十年甚至几十年,唯有意志坚定的少数人,才能实现人生的质变。
在人的自我管理中,有一个著名的十万小时理论,只要专注去做一件事情,坚持十万小时,就会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。在当下,十万小时看似容易实则艰辛,因为很少有人会把时间精力投入到真正在意的事情上,而往往浪费在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。
在中国的西南省份,生长着一种奇特的竹子,这种竹子种下去之后,数年时间都不发芽,很多人会失去耐性,但到了一定的时点,这种竹子短短几天就会长成茂密的竹林,因为大部分的时间,这个竹子的根系都在潜伏、繁衍、积蓄力量,直到生命的爆发。
《周易》中提到潜龙勿用,正是量变积累的过程。
可见,人的学习成长,是逐渐深入的,犹如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,耐得住寂寞,苦干实践,必然能取得最终的成就。
【如何正确的读书】
古今中外,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,真是浩如烟海,但是,书虽多,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。可以把书分为三类:
第一类是要精读的,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,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。所谓精读,是说要认真地读,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。所谓泛读,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,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。所谓翻阅,就像看报纸一样,随手一翻,看看大字标题,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,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。
在读的时候,先要解其言。这就是说,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;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。语言有中外之分,也有古今之别。要攻这道关的时候,要先作许多准备,用许多工具,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。
司马迁说过:“好学深思之士,心知其意。”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,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。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,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,那就成为死读书了。
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。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。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,最好扔了拐棍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“得意忘言”。在人与人的关系中,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。但是,在读书中,就是要过河拆桥。
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,还要明其理,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。如果明其理了,我就有我自己的意。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。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。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,互相补充,互相纠正。把死书读活,就能把书为我所用,把活书读死,就是把我为书所用。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,读书就算读到家了。
从前有人说过:“六经注我,我注六经”。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,自己有了意,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,这就是“六经注我”。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,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,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,那就是“我注六经”。只有达到“六经注我”的程度,才能真正地“我注六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