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中国酒文化:有礼、有度、有德、有悟
中国酒文化:有礼、有度、有德、有悟
来源:http://www.whkrx.cn/ 作者:武汉科锐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酒 起 源
据有关资料记载,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。所以,可以这样认为,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,而是天工的造化。
在我国民间也有杜康造酒的传说。有一天,仙人指点他:你明天早晨到外面去,会碰到三个人。从他们身上各取一滴血,滴入酒糟里,美酒即成。结果,杜康第二天遇到三个人,分别是秀才、武士和疯子。
这就是饮酒三境界:第一阶段如同文人,温文尔雅、谦逊尚礼;第二阶段如疆场武士,酒过三巡后便称兄道弟、酣战淋漓;第三阶段超量饮酒后仪态全失,该倒的倒、该躺的躺、该疯的疯,不敢说的话说了、不该做的事做了。


酒 与 礼
酒礼,即指人们的饮酒规矩、仪节等。中国古代文化史专家柳诒征先生认为:“古代初无尊卑,由种谷作酒之后,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。”由此可知两点:一是酒与礼结缘之早之深;二是酒礼的作用是“分尊卑”的。
酒礼分尊卑
中国素有“礼义之邦” 的美誉。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、伦理道德、婚丧嫁娶、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,酒行为自然也纳人了礼的轨道,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:酒礼。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、尊卑、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。
到了西周,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。周公颁布的《酒诰》,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,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。秦汉以后,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,酒文化中“礼”的色彩也愈来愈浓,《酒戒》、《酒箴》、《酒德》、《酒政》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,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。为了保证酒礼的顺利执行,历代都设有酒官。
古代的酒礼
中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: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,要相互跪拜。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,叫侍饮,通常要先行跪拜礼,然后坐入次席。长辈命晚辈饮酒,晚辈才可举杯;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,晚辈也不能先饮尽。酒桌上的礼仪很多,简单举几个例子:斟酒时要先给长辈斟酒;如果有客人的话,先给客人斟酒再给长辈斟酒。
斟酒不宜太满也不宜太少,最好八分满。
跟他人碰杯应该是左手放在杯底,右手拿着杯子;端酒杯与别人碰时要低于别人的酒杯,这是一种尊重。
敬酒要注意顺序,不要乱敬酒。一般是按照主人敬主宾、陪客敬主宾、主宾回敬、陪客互敬的顺序敬酒。
可以多人敬一人,不可一人敬多人。敬酒要有说词。劝酒要适度。酒桌上不要窃窃私语。拒酒要有礼节,有方法。
酒 与 德
酒德,指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。合度者有德,失态者无德,恶趣者更无德。酒德两字,最早见于《尚书》和《诗经》,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,不能像商纣王那样, “颠覆厥德,荒湛于酒”。
周公首次提出
首先提出“酒德”概念的是周公,他反对酗酒,所提倡的是“毋彝酒”(《尚书·酒诰》)。所谓“毋彝酒”,就是不要滥饮酒。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?《礼记》中作了具体的说明:“君子之饮酒也,一爵而色温如也,二爵而言斯,三爵而冲然以退。”被后世尊为“圣人”的孔子曾提出“唯酒无量,不及乱”,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,以人饮酒之后神志清晰、形体稳健、气血安宁、皆如其常为限度。
节制有度,不强劝酒
中国传统主张让酒回归到文化的本位,讲求以下的酒德:
一是量力而饮。即饮酒不在多少,贵在适量。要正确估量自己的饮酒能力,不作力不从心之饮。过量饮酒或嗜酒成癖,都将导致严重后果。
二是节制有度。即饮酒要注意自我克制,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,至多不得超过八分,这样才饮酒而不乱。
三是不强劝酒。人们酒量各异,对酒的承受力不一。因此,作为主人在款待客人时,既要热情,又要诚恳;既要热闹,又要理智。切勿强人所难,执意劝饮。还是主随客便,自饮自斟。

来源:仟杯不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